正当父亲与族人商议此事时,女儿不小心听到这个消息,回去即告诉丈夫详情,并说:「我家财势强大,一定能够逼你答应。你又不会谋生,若不想分离,一定要赶紧想想办法。」
长者子听到妻子的话,惭愧不已,心想:「我天生福薄,早年失怙,又不擅理家营计,今日必定失去爱妻,重当乞儿。往日恩爱,已难分难舍,若要生离,无异死别,情何以堪?」长者子想来想去,心生恶念:「死也要死在一起。」便将妻子骗入房中,刺死妻子后再自尽,最后双双毕命。
奴婢发现后惊吓不已,飞也似地跑去告诉长者,长者知道后连忙前往探视,但已无法挽回。敛葬时,长者一家为女儿的猝逝哀伤不已,不忍离去。后来听说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,只要见到了佛陀,皆能心生欢喜,除去忧恼,于是长者带着一家大小前往精舍,参见佛陀。
长者一行来到精舍后,至诚礼拜佛陀。佛陀问长者为何而来,怎么如此愁忧不喜?长者回答:「女儿嫁了一位愚痴的丈夫,因为无法自立谋生,又不愿分离,所以杀了自己的妻子后自尽,造成家门不幸。我们刚刚就是去参加他们的葬礼。
因为听闻佛陀慈悲,能解人忧恼,所以特地前来觐见佛陀。」
于是佛陀为长者及在场大众开示:「贪欲及恚是世人的常态,愚痴无智是祸害之门,众生因此堕落三界五趣的深渊中,流转生死,无有穷尽,却仍不知悔改,更何况是愚痴之人,哪能看得清呢?此贪欲之毒能丧身灭族,害及众生,而不仅是这对夫妻。」接着,世尊说了一首偈语:
愚以贪自缚,不求度彼岸;
贪为财爱故,害人亦自害。
爱欲意为田,淫怒痴为种;
故施度世者,得福无有量。
伴少而货多,商人怵惕惧;
嗜欲贼害命,故慧不贪欲。
长者听了佛陀的偈语后,忧恼顿消,法喜充满。与其他族人等在场听众,破二十亿恶,证得须陀洹果。
贪欲恚痴迷众生
文殊师利言:“如是,如是,天子,以是义故,我作此说:若有能发贪欲恚痴,唯彼诸佛、声闻、缘觉、不退菩萨,乃能发耳!天子当知,无有依处是名为发,无有取著是名为发。
迦葉,畜粪扫衣比丘若入禅定,释、梵、四天王长跪合掌,头面作礼,况余小天!迦葉,若有恶比丘,勤求衣服以严饰身,外现净行而内具足贪欲恚痴,虽作如是好严饰身,而诸天龙神不至其所礼敬供养。
彼佛侍者既睹光明,各问其佛,白言:“世尊,何因何缘,于此世界大光明现,昔未见闻?如是光明甚可爱乐!世尊,如是光明我等遇之,心得清净身力增益,贪欲恚痴不染众生,觉贪欲恚分别心生,彼不分别,常空无物。”
文殊师利言:“不尔,天子,毛道凡夫贪欲恚痴无力能生。”
复次,善男子,如来三昧于一切法平等无减,是故诸佛一切平等,于一亿种贪欲恚痴,及一亿种无贪恚痴,其心平等无有差别;
其土人民悉处七宝楼殿堂阁如天无异,贪欲恚痴渐已经微,能离贪欲恚痴语,演说甚深真实义,贪欲恚愚痴, 众生没恶道,复次,善男子,又复动者,不为贪欲恚痴所动;
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,则能堪忍贪欲恚痴,亦能堪忍寒热饥渴、蚊虻蚤虱、暴风恶触、种种疾疫、恶口骂詈、挝打楚挞,身心苦恼一切能忍,是故名为住堪忍地;
其土调适,无有寒热饥渴苦恼,无贪欲恚放逸嫉妒,无有日月昼夜时节,犹如第二忉利天上;
复次,善男子,又不动者,不为贪欲恚痴所动;
贪恶众生,愚痴裸形诸饥渴者,若缚若禁、贫穷恶色、老迈垂死及嫉妒等,种种苦恼,诸有悭贪破戒嗔恚,懈怠妄念,无慧不信。少闻少见,无惭无愧,堕邪疑网。是等众生遇斯光者,皆得快乐一切欢喜,无一众生有贪欲恚愚痴、憍慢忧愁患等不得快乐不欢喜者。
开化贪欲恚,故说寂然空。
善男子,未来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,轻笑贱慢为求过失及以利养少。多读诵书写听受,亦得远离无量恶业,永断贪欲恚痴。
善男子,如日出时能消冰雪,是大云经亦复如是,说如来常,能消一切无常冰雪。
如是善男子,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。贪欲恚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,结加趺坐俨然不动。善男子,一切众生,虽在诸趣烦恼身中,有如来藏常无染污,德相备足如我无异。又善男子,譬如天眼之人,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。
能如此知是慧亦空,如是空中,无有诸相若一若异。是名菩提,尔时离忧,闻说是法逮无生忍,又亦得知是菩提心,以是心故名为菩萨,时二菩萨,观如是法信解随顺。八万岁中常勤精进,经行不息未曾睡卧,八万岁中不生贪欲恚痴之心。
住于烦恼浊中业障所覆,烦恼增上,贪欲恚痴诸恼增上,含毒所恼,善女人。
贪欲恚害觉,令其心退减,
贪欲恚害觉,不能坏其心,
贪欲恚害觉,退减坏其心,
贪欲恚痴恶使故,回转正理令别异。
尔时菩萨,以无憍慢贪欲恚心,除断一切烦恼诸刺,不谄曲语。报摩伽陀频头王言,大王当知,我非天也,非龙非梵,我是于人,大王我以求寂静故,所以出家。时摩伽王,频头娑罗,白菩萨言,仁者比丘,我今见仁,甚大欢喜。
愚痴
愚痴就是不知道、不明的意思,简单地说就是无明。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,顺己则喜,违逆则怒,完全不明事理,这就是愚痴。
无明有两层意思,一是不知道,二是错误的知。最初的佛法中认为,痴就是我执,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: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;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;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;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。
错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对痴的基本解释,大乘佛教除了错知之外,还加上了无知,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。
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,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,没有三毒的痴,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,所以佛法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。
因此,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,以期息灭贪瞋痴,尤其要转识成智。摄大乘论讲记中说:「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、转染成净的行践。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,即是知。」
知就是明理,就是般若智慧,就是转识成智,若能转识为智,则无明烦恼灭尽,自能开显佛性,找回自我。所以,佛法说烦恼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,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。
须陀洹果
须陀洹梵语:巴利语,又译为预流、入流,是南传佛门中的修行位阶,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。
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,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:
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,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,依现观而得法眼净。虽区分两种方法,但这是入门之差别,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,因此圣典记载:“信根成就,即是慧根。”
证须陀洹果者,永不堕三恶道,然而尚须於人、天中往返投生,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,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,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。
得到须陀洹果,有三个条件:
断三结,即疑、戒禁取、身见三种烦恼。
断疑:即断除了对佛、法、僧、戒律等的一切疑虑,对佛、法、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,不再怀疑,也就是“净信”即四不坏信。
断戒禁取见: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,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,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、禁忌、戒条等。
断我见:在见解上,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“我”、“真我”、“实我”。不堕法,确立戒行,不犯恶事,不会再造恶果报。
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以后,同时获得的一个解脱功德就是于佛、法、僧生起坚固不坏的信心、于圣戒成就,这四个法合在一起就是初果人应该具备的四不坏净信。四不坏净信的最后一个,于圣戒不坏净信,是指初果及以上的圣者才具有的道共戒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